前往 【美國自由行】5大拉斯維加斯必看大秀! - Skyscann

發布時間: 2020-06-22
推薦指數: 3.010人已投票

您即將離開本站,並前往【美國自由行】5大拉斯維加斯必看大秀! - Skyscanner台灣

確認離開返回上頁

請問您是否推薦這篇文章?

延伸內容

聽鋼琴演奏(門票us$500),優美。閉目冥想……睡著了,被掌聲驚醒了。人生難得回憶。 個人感覺,它比韓國亂打秀好。

自己有玩樂器,所以有興趣的是「器樂演湊的街頭藝人」 依個人經驗,我的排行前後如下: 1.慕尼黑:在舊市區有非常多類型的街頭藝人  管樂合奏、吉他、弦樂團、銅管樂團、長笛二重奏…  尤其假日,可以待上一整天。很想再去一次。 2.維多利亞(溫哥華島)  港邊的一條街上都是街頭藝人,類型很多  古典的較少,打擊樂較多,專業水準不錯  而且大多很熱鬧(越晚越熱鬧),很適合愛跳舞的 3.柏林:博物館島有不少街頭藝人  印象最深的是:玻璃音樂(用手磨玻璃杯,吉他伴奏)  主要演奏巴哈的音樂,例如G絃之歌、長笛Badinerie 4.雪梨:忘了街名,鄰近雪梨塔  規模較小,幾乎都是個人表演,吉他較多,還有法國號  都有相當的專業水準,應該是科班出身 5.法國:  本以為在法國可以看到不少街頭藝人  結果無論是巴黎、尼斯、亞維儂,安錫  街頭藝人幾乎是那種站著不動的木頭人,還有油漆畫、特技  樂器演奏的,沒有印象!小失望  不過在聖心堂剛好碰上禮拜,當管風琴和合唱團齊下的時候,很震撼,會想哭。 6.下一個目標:布拉格 沒去音樂廳,只看街頭藝人,主要是不耐久坐 不是為了省錢,例如在慕尼黑,每次一輪下來,差不多貢獻一百歐。

個人經驗,拉脫維亞,里加. 國家劇院 ,票價合理而表演出色,反而覺得布拉格的音樂會(多向遊客銷售)比較行貨水準 .

未有Covid-19之前,很多著名歌劇院都要通過國家資助或即場世界轉播才能生存。我相信Covid-19會令到很多舞台表演及其從業員結業/失業。 好在我還能通過互聯網及家居影院看各式各樣表演(包括經典表演及電影)。Covid-19對《單身貴族》影響最少。 的確,這也是讓人覺得很感傷的部分,因為有的東西失去了無法再回來,當我們安坐家中欣賞精彩的表演時,看到最後總會出現這樣悲傷的情緒. 幾個月前網路上播了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Royal Albert Hall 25th Anniversary的節目,最後有另外打上donation的資訊,雖然這個影片我看了很多遍,沒有一次讓我感到如此難過,這些演出不知道要到何時才有辦法重新回到舞台上. 至於CONVID-19對什麼人影響最少,我覺得沒太大關係吧?有興趣的自然會一起看,一家人有一家人可以看的電影跟節目,就算沒COVID-19,也不是每個家庭天天都安排出去旅遊,本來透過網路就可以各自做各自喜歡的事,一個家裡看opera的跟看韓劇日劇的並不衝突啊.

未有Covid-19之前,很多著名歌劇院都要通過國家資助或即場世界轉播才能生存。我相信Covid-19會令到很多舞台表演及其從業員結業/失業。 好在我還能通過互聯網及家居影院看各式各樣表演(包括經典表演及電影)。Covid-19對《單身貴族》影響最少。

布拉格看劇 紐約看broadway 在德國時和那時的室友去了電影院 住在加州時去擠了國慶露天音樂會 各有各的感動。 自己覺的如果要去看劇或聽音樂會的話要事先做些功課,只是慕名而來到此一遊大可不必花那個錢。所以去看百老匯時挑了歌劇魅影,雖然是老故事卻還是很享受演員的舞台演出。 聽音樂會會挑一下曲目,太冷門會聽到睡著,有點丟臉。 至於有一些不是那麼有名的藝文活動,會當做是體驗和觀察當地人的生活,對於內容不會那麼講究。

最近在腦中規劃如果自己來台北,會安排什麼樣的行程時,一邊檢視過去在各地旅行會做哪些的事。 想起許多差點就要遺忘的經驗。 比方: 在捷克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有關披頭四的黑幕劇。 在維也納聽了音樂會,其中有一場是台灣音樂團體的演出(只記得望春風) 在紐約看了幾場百老匯音樂劇,收到一些外百老匯的傳單,看了幾齣觀眾很少的小劇場。跟朋友去了聽了爵士樂,場地跟撞球間混和經營。 在北京看了一些當地劇團在保利的演出,也有在胡同裡的小型演出(記得是看了半套茶館),也聽了一些樂團(場地有點像台北的河岸或the wall) 在香港看電影。 在印度電影院裡看了很多當地電影。 在日本聽過露天音樂演出,想去聽音樂廳,但每次都認為當次的穿著太隨便。 我在想的是:來台北(或某地)觀光或旅行的人,會不會對台北(或某地)正在舉辦的這些活動有興趣呢? 我在各地參加戲劇或音樂活動,大都是走在路上看到傳單,或跟人聊到或在某家書店或咖啡店看到消息之後自己去找,或是被認識的人帶著去的。 想知道,有人也會在異地參與藝文活動嗎?是用什麼找呢? 期待大家的經驗分享。 我在外地 (忘了是什麼地方) 到過戲院看戲, 在台北去過威秀看 4DX 電影, 在英國看過音樂劇 Les Miserable, 在愛丁堡看過軍樂節, 沒有太多參與藝文活動的經驗. 記得旅遊時去看電影是因為有空出來的時間, 也想知道其他地方的戲院是怎樣的. 在英國看 Les Miserable 是因為本身已非常喜歡這音樂劇, 是一早買票排的行程. 在愛丁堡看軍樂節是因為很多人推介. 本來今年都維也納也打算去音樂院聽古典音樂, 因為自己也喜歡古典樂. 曾經想飛去台北看王菲的演唱會, 但又未算這麼迷, 沒有這麼做. 一般來說, 我都是定了旅遊的目的地, 再看看這個地方有什麼景點, 活動, 如果是喜愛, 行程安排又可行, 很大機會參加的.

Janjen, 你可能早就知道了, 還是想分享一下 :) https://www.metopera.org/user-information/nightly-met-opera-streams/ 謝謝提醒。 這幾年來,我是大都會歌劇院網上 Met On Demand 的會員,所以都有看到。

https://www.nytimes.com/2010/03/12/theater/12play.html 每次到紐約除了拼命看以Broadway為主的表演以外, 這個討論主題讓我想起了2010年這件事. 很幸運的有搶到這個長達12-hour play的票! 紐時的標題下的真好, 我可能也是想擁有說"我去看過這個!"的bragging rights吧! :-P 在一個說英語的國家坐船到河中小島看用義大利文演出改編自俄國小說的長達12小時的舞台劇 ~~~ 十年前的我覺得真是酷斃了! :-P 當然即使是紐約也不是那麼多人會義大利文, 所以舞台前還是有打英文字幕的. 戲本身雖然真的很長, 但其實並沒有到12個小時那麼久啦, 不過早上11點坐船到達平時不開放的Governors Island, 等到晚上再坐船回到Manhattan, 也是晚上11點多的事了! 3136818 朝Governors Island出發! 3136819 到達入口了! 3136820 票價包含簡單的餐點. 3136821 中場休息出來晃晃. 3136822 謝幕了! 相信演員們也是鬆了一口氣. The play is an adaptation of Dostoyevsky's "The Demons." 3136824 Bye bye, Governors Island! 3136825 Ah, the skyline is different nowadays!

Janjen, 你可能早就知道了, 還是想分享一下 :) https://www.metopera.org/user-information/nightly-met-opera-streams/

我喜歡古典音樂,尤其是歌劇,所以幾十年來去歐洲的旅行,積累了許多行行色色的觀賞經驗。 最好的歌劇經驗,通常是在德語系國家及東歐,俄國。那裏對古典樂及歌劇較重視,不惜國有補貼,所以,表演多,水準好,而票廉且易得。 我特別懷念幾次由柏林,經德勒斯登,布拉格到維也納的切一條線,一面遊走,一路觀賞的經驗。 柏林現在無疑是世界歌劇觀賞之都,由於還是保持了從以前東西德分治時就已有的歌劇院體係,所以,現在的柏林,竟然有三家主要且世界級水準的歌劇院,演出眾多,很少售滿,票價親民,每次用柏林旅遊卡去買,又再打折。尤其是,柏林觀眾聽的水準較高,但是,又不會裝模作樣地要求你盛裝赴會,真是感覺是認真又放鬆,為藝而藝的經驗! 我多年來,在從維也納歌劇院,也得到了許許多多難忘的回憶,除了幾乎天天有表演,經濟位的票(至少在以前很少黃牛時)也不難買。更可回憶的是,我早幾十年前,還曾為在一熱門已售磬的歌劇,在開演前四十分鐘,與眾維也納的死忠歌劇迷,在側門排隊,搶到主大堂後面的站票,總共站了近五小時(包括中場休息),看完了全場華格納的 Tristan Und Isolde,看完後,再走回旅店,人都幾乎要攤掉了,現在想來,對這種表示"效忠"的情懐,仍是好笑又自豪。所以前幾個月,我偶然在 YouTube 上找到紀念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世界最偉大有名的華格納女高音,瑞典的 Brigit Nilsson 的一個半小時視頻(如下),在第45分鐘,講到1968年,一群維也納歌劇院站票死忠劇迷,集資打了個戒指,在 Brigit Nilsson 女仕的一場演出前,跑到她化妆間,獻給她作紀念,Nilsson 女仕深受感動,不但在當天演 Isolde 時‘戴著這戒指上場,甚至在這長長歌劇結束後,跑到側門,對著等候她的站票死忠迷,宣告她與他們就此"訂婚"。雖然我生也晚,無縁親自聽過或站過 Nilsson 女仕的現場演出,但是、因為我自己的站票(而且也是Tristan Und Isolde)之經驗,對此視頻上劇迷的效忠心態,有充份的理解同感! 注意看看下面從第45分鐘起: 又註:如果是歌劇八卦迷者,在這同一視頻中,從第24分開始,講述 1959年 Brigit Nilsson 在約大都會歌劇院之初演,也是 Tristan Und Isolde 這劇目,這初演之哄動成功,第二天成為紐約時報當日的頭條新聞,然後,在幾天之後的演出,因為演 Tristan 之男主角的微不適,所以造成第二幕和第三幕,要找預備男高音代勞,所以造成了上世紀歌劇歷史上有名的在同一天的 Tristan Und Isolde 演出中, Brigit Nilsson 以其獨自的 Isolde ,在三幕中,各單挑而擺平了三位出陣的 Tristan 男高音角色,是歌劇史的傳奇,視頻上有報紙為證(第26分起),哈哈哈! The Incomparable Birgit Nils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TNHW60uJw

几年前刚好来台北玩,第一次进台湾的戏院看电影。 看的一部纪录片,身为外国人而看完之後却有说不尽满满的感动。 是的,就是那部 <看见台湾>。

我看過及喜歡內地的《印象》表演: 1.印象西湖(杭州) 2.印象劉三姐(陽朔) 3.印象麗江(玉龍雪山下日間表演) 4.印象大紅袍(武夷山) 5.印象武隆 6.印象海南島(海口) 7.印象普陀(朱家尖) 中國內地現在有很多建築美麗的歌劇院。我看過表演的有在北京,上海及廣州的歌劇院。香港也在西九龍文化區建成了《戲曲中心》。

曾經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歌劇院看過歌劇和芭蕾舞劇 提前在網站買最便宜的票一場大概新台幣100左右(舞台會被擋住一部分) 這實在太超值 花很少錢就有很好的體驗 其他經驗是反倒是為了看演唱會而出國...... 去過比較近的首爾和香港

自問:如果是 到異地參加 當地人也不愛,自己也不愛的活動呢? 這個自問有點繞口。 「什麼是當地沒人喜愛參加,卻仍要舉辦的活動呢?」 莫非是為了觀光客辦的活動?(這讓我想起 嘟嘟車司機推薦的 泰國的珠寶展,哈哈) 愛不愛有點太抽象,活動本身應該是中性的,愛的就會是其中的一份子,不管是真的愛那個活動還是愛活動帶來的金錢收益. 人的喜好興趣千千百百種,有的東西沒有那一次偶然的契機,就永遠是別人口中有趣的東西而已.即使參加過,體驗過,當次的經驗會變成決定下次要不要再做一次的決定因子,當然,金錢支出是一個,時間是一個,興趣又是另一個變數,所以沒有觀眾的球賽讓人覺得很感傷,非常,就像失去現場觀眾的娛樂活動,即使活動照樣進行,一樣會有冠軍產生,但是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人"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幻想那些花了多少時間才建立起來的rountine被打破後可以立即回復,本就是不切實際的事. 現場的感動無可取代,也許跟翻閱紙本的書一樣的意思,不過我不喜歡看書,所以沒法體會到那種深刻的差別.

過一般而言,會選擇在國外付費看戲或聽音樂會,是因為具有當地的特色 像曾在俄羅斯看芭蕾舞、在奧地利看歌劇 又或是當地知名的職業運動賽事 如德國、義大利的足球;美國、日本、韓國的棒球 通常是安排行程時,會空下一段時間 然後就是在網路、旅遊中心或售票口詢間,然後碰碰運氣 對對!您提醒我了。 運動賽事,特別是棒球,也是我到日韓美國會去的(在台灣近年都是去桃園,哈哈。) 籃球的話,過去只在美國看過。但前幾年在台灣現場看了HBL,被現場的氣氛深深吸引,每當比賽回到台北,就會想辦法去看了。 這樣我慢慢知道了,到國外看劇或音樂,或運動賽事: 一種是 參加受當地人喜愛的活動,感受一下氣氛。 一種是 看參加自己原本就喜愛的活動,看一下在異地是怎樣的樣貌。 自問:如果是 到異地參加 當地人也不愛,自己也不愛的活動呢? 這個自問有點繞口。 「什麼是當地沒人喜愛參加,卻仍要舉辦的活動呢?」 莫非是為了觀光客辦的活動?(這讓我想起 嘟嘟車司機推薦的 泰國的珠寶展,哈哈)

最近在脑中规劃如果自己来台北,会安排什么样的行程时,一边检视过去在各地旅行会做哪些的事。 想起许多差点就要遗忘的经验。 比方: 在捷克看了韦伯的音乐剧,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有关披头四的黑幕剧。 在维也纳听了音乐会,其中有一场是台湾音乐团体的演出(只记得望春风) 在纽约看了几场百老汇音乐剧,收到一些外百老汇的传单,看了几齣观众很少的小剧场。跟朋友去了听了爵士乐,场地跟撞球间混和经营。 在北京看了一些当地剧团在保利的演出,也有在胡同裡的小型演出(记得是看了半套茶馆),也听了一些乐团(场地有点像台北的河岸或the wall) 在香港看电影。 在印度电影院裡看了很多当地电影。 在日本听过露天音乐演出,想去听音乐厅,但每次都认为当次的穿着太随便。 我在想的是:来台北(或某地)观光或旅行的人,会不会对台北(或某地)正在举办的这些活动有兴趣呢? 我在各地参加戏剧或音乐活动,大都是走在路上看到传单,或跟人聊到或在某家书店或咖啡店看到消息之后自己去找,或是被认识的人带着去的。 想知道,有人也会在异地参与艺文活动吗?是用什么找呢? 期待大家的经验分享。 我曾经在北京看过演唱会,是通过大麦网app找到的演唱会售票信息,国外的文艺活动不太清楚,但是国内的文艺活动,在这个APP上面都可以查询购票

一般而言,會選擇在國外付費看戲或聽音樂會,是因為具有當地的特色 像曾在俄羅斯看芭蕾舞、在奧地利看歌劇 又或是當地知名的職業運動賽事 如德國、義大利的足球;美國、日本、韓國的棒球 通常是安排行程時,會空下一段時間 然後就是在網路、旅遊中心或售票口詢間,然後碰碰運氣 當然偶爾也會有去找黃牛......對不起,助長了非法 如果是戶外的公開演出,通常就是到了當地看到了宣傳或是當地人告知 基本上遇到了,就會混在當地人之中,一起high 在利馬和墨西哥城都有遇到這樣的節慶活動,日本好像遇到更多..... 以同樣的想法來想,台灣好像不是以音樂或是戲劇為重點宣傳 因此來台灣看表演的外國朋友相對比較少 不過外國朋友對繞境和陣頭都很有興趣 最近因疫情影響,很多外國朋友對台灣的職棒也很有興趣 至於爬山活動,真的就比較可惜 台灣的山很多也很漂亮,可是相較國外,規畫不甚完善,限制也很多 這部份好像對外國朋友吸引力也有降低

很喜歡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 不管是爆滿還是那場票房慘到只有我一個人. 連帶到了國外的城市, 只要時間允許, 總是盡量在當地的電影院看上一場電影. 就算在非英語系國家, 我還是會挑有放英語片的電影院去看看那邊的電影院是什麼樣子. 即使現在的頻率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上電影院仍是種不可取代的"儀式". :)

網路年代的確改變很多東西,沒有那麼多需要身歷其境的活動,最終還是要回歸個人興趣...... 我在年少時期在異地看過不少表演,比如說在埃及看肚皮舞,在西班牙看Flamingo,在Paris看了show,在Vienna聽了concert.....,說來慚愧,沒一個是我的主動意願想看要看的,因為不懂,別人跟你說這個好,你就去做了,體驗完了有沒有感覺?老實說大概只剩下些許記憶,還不如我自己錄的Sleeping Beauty有印象,雖然兩者的年代差不多,都有30年以上的歷史. 現在只要你有興趣,在網路上有太多的資源可以找,但重點是興趣啊.我幾個禮拜前第一次看到介紹湯顯祖的documentary,牡丹亭我從小到大不知聽過多少遍,但我沒感覺,因為沒人生體驗,只覺得杜麗娘唱得好慢,又沒故事性,還不如去聽全本四郎探母,什麼角兒都有,最近三不五時覺得自己跟被困在後宮的四郎好像啊,哈哈哈. 興趣跟資源是最基本的東西,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做野台戲的,後面都會寫名字跟貼錢在上面,我覺得很有趣啊,我很喜歡數那上面的錢.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本身就有這些你有興趣的資源,何必千里迢迢跑去異地花時間體驗呢?再不濟,網路上也有資源可以找,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享受不到的,只是現代人不見得會喜歡而已.

作為一個音樂,電影及各類表演藝術愛好者,我旅行經常看當地表演(尤其音樂會,歌劇及音樂劇)。 很多全球出名歌劇院,音樂劇院及音樂廳都有我的足跡。就算像新加坡,吉隆坡,首爾,曼谷及廣州等城市,我也專程晚上去看其音樂表演。 我比較有印象的旅行看表演活動如下: 1.三十多年前,我在紐約的兩星期旅遊每晚皆看表演(MET看歌劇,百老匯看音樂劇,Jazz clubs 聽爵士樂,Carnegie Hall看音樂會... 等)。 2.二十多年前,我專程去布拉格看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表演(大約停留了10日)。 3.二十多年前,我在柏林看了6晚各種各樣的表演。 4.每次在或經倫敦,我會看音樂劇。 看表演性價比最高的地方是中國內地,東歐,前蘇聯國家及前南斯拉夫國家。我去年就在Odesa(Ukraine) 的美麗歌劇院看了一場超值歌劇。在外國音樂會,我遇到愈來愈多亞洲人(尤其日本人)。 我只有在美國及印度(不計香港)看過電影。我家裏有家庭影院(100吋幕,48,000港元投影機),已經超過20年沒有去電影院了。現在大約40,000港元已可買不錯的85吋4KLCD電視了。 我當然在阿根廷看過 tango, 西班牙看過flamenco, 葡萄牙看過fado, 土耳其看過whirling dervishes,中國蘇州聽昆曲(白先勇至愛)...等。

只要不穿拖鞋短褲,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台灣就廟會媽祖繞境之類比較有特色(對外國人來說啦) 不知耶。可能因為我旅行時東西都帶很少。 經常穿一條穿了非常久(不要問)的小狐狸 G1000(膝蓋可拆的)褲子。那顏色有種自然的風霜(褪成一種古色,哈)在台灣去音樂廳,我也不會穿它:) 至於對外國人來說,聽我喜愛登山的朋友說,很多外國人對台灣的山林環境很有興趣,會特地來台灣登山。

在規劃旅程的時候會針對自己的興趣搜尋當地現在的藝文活動,以我自己來說會優先看演唱會、音樂季等等,但參加這種活動最大的問題是耗時。 臨時起意,我認為要看活動的類型。 舉例來說,電影院看電影(語言問題、沒有字幕)、Stand Up Comedy(Comedian講太快或梗需要有基本的文化認知等等) 若撇開這類的門檻,我想只要有興趣都會去嘗試看看。 臨時起意的經驗: Jazzbar-氣氛與音樂很不錯 幾乎沒有人的夜店(門票10塊美金含一杯酒)-氣氛詭異、音樂很地下 Stand Up Comedy Open Mic-有些Comedian講的內容完全不懂但台下笑的很開心 藝文電影-完全看不懂電影想表達什麼,可能自己沒有什麼文藝內涵

在日本聽過露天音樂演出,想去聽音樂廳,但每次都認為當次的穿著太隨便。 只要不穿拖鞋短褲,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台灣就廟會媽祖繞境之類比較有特色(對外國人來說啦)

"異地"我不會臨時起意,肯定是事前規劃時就考慮到有可能會去,然後會問跟我同去的人有沒有興趣,有興趣才會認真研究可行性. New York Central Park的Shakespeare in the Park是我們參加過最接近臨時起意的活動,十幾年前對這種東西沒甚麼sense,又不想花錢,發現有免費的活動就很高興去參加了,結果發現還蠻麻煩的,要先去領票,到了晚上才能去看戲,然後甚麼功課都沒做,是自我感覺很良好啦,因為那個時候在台灣這類的藝文活動並沒有很多,頂多就是趕趕金馬影展,我娘家就在中正紀念堂附近,兩廳院去的次數用手指數得出來. 語言是一個決定的因素,所以我不會想在"國外"的電影院看電影,唯一的例外是美國,反正也沒別的選項,其實過去我們看所謂的外語片,最少會有英文字幕,但是現在我反而變得很挑剔,透過翻譯的東西.......,很多感覺不到位,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通俗的音樂會就沒差,一些festival裡的辦的音樂會有碰到有時間就會去聽,不過我沒辦法為了這個提早幾個小時去排隊,也許是不夠迷吧.

最近在腦中規劃如果自己來台北,會安排什麼樣的行程時,一邊檢視過去在各地旅行會做哪些的事。 想起許多差點就要遺忘的經驗。 比方: 在捷克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有關披頭四的黑幕劇。 在維也納聽了音樂會,其中有一場是台灣音樂團體的演出(只記得望春風) 在紐約看了幾場百老匯音樂劇,收到一些外百老匯的傳單,看了幾齣觀眾很少的小劇場。跟朋友去了聽了爵士樂,場地跟撞球間混和經營。 在北京看了一些當地劇團在保利的演出,也有在胡同裡的小型演出(記得是看了半套茶館),也聽了一些樂團(場地有點像台北的河岸或the wall) 在香港看電影。 在印度電影院裡看了很多當地電影。 在日本聽過露天音樂演出,想去聽音樂廳,但每次都認為當次的穿著太隨便。 我在想的是:來台北(或某地)觀光或旅行的人,會不會對台北(或某地)正在舉辦的這些活動有興趣呢? 我在各地參加戲劇或音樂活動,大都是走在路上看到傳單,或跟人聊到或在某家書店或咖啡店看到消息之後自己去找,或是被認識的人帶著去的。 想知道,有人也會在異地參與藝文活動嗎?是用什麼找呢? 期待大家的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