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再遙遠的地方也能變成有趣的教室-大師開

發布時間: 2020-10-12
推薦指數: 3.010人已投票

您即將離開本站,並前往再遙遠的地方也能變成有趣的教室-大師開講|商周

確認離開返回上頁

請問您是否推薦這篇文章?

延伸內容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329000056&cid=1206 這篇是今天在工商時報刊出的文章 很想聽聽包友們的意見回饋喔 :) 中時理財 讀者大聲說-年輕人的失業率 2012.03.29【林珮芸】 行政院長陳冲在101年「青年領袖政策研習營」開幕式時提到,相對於英國年輕人失業率的接近50%,台灣的表現其實是比較好的,乍聽之下很驚人,如果連金融強國英國的下一代都前途無亮,那麼世界經濟不是即將面臨崩潰了嗎?不管這個數字出自何處,我們首先以東西文化來看待,調查分布在20-24歲年齡層,大約是大學至新鮮人的年紀,隨著教育程度提高,有許多年輕人這個時候尚未真正出社會謀生,很可能正在就讀研究所;此外西方文化鼓勵年輕人壯遊(grand tour)趁年輕背著背包到世界旅行,體驗人生,不管是到異國教英語,亦或是到非洲當國際志工,這些無給職的工作,無法被列為國內經濟指標,然而對下一代的視野和格局卻有無法計量的正面影響,將來對國家更可以培養出具有國際觀世界觀的接班人。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社會福利優渥,領取失業就業金機制讓年輕人寧願花更長的時間找工作,此外,高昂的健保費、所得稅,令許多英國人不禁思考到國外發展的可能性,亞洲對他們來說,就像是閃閃發亮的鑽石,這裡有更友善的環境以及更多的發展性。英國自工業化以後,成為世界經濟領導大國,精密的財稅政策和社會制度,多元種族的文化,令企業缺少彈性與變通。相對於台灣,中小型企業組織下,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得以邊做邊學,1人當3人用,企業標榜的是「今天就要的人才」,然而立即投入的就業力,可能因為經過短時間大量體力和心智的負荷量,經過3、5年後便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若是組織沒有適時地給予生涯願景,這些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中生代,便毅然決定棄業或是職涯休耕,對國內經濟發展而言,何嘗不是損失。 培養人才需要長時間的投資與輔育,失業率的數字僅僅代表眼前的人工分配,著作有《趁年輕閱讀太宰治》的日本教育家齋藤孝在《貧窮力量大》書中,特別鼓勵年輕人,要把人生經驗當作石油般地好好儲存,因為這是將來應用在職場與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就業不求早但求準備好,台灣的年輕人,準備好成為新時代的人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