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航:我們正向台灣民航局申請,希望為酷航投資的酷鳥航在台開闢新航線

發布時間: 2016-08-21
推薦指數: 3.010人已投票

台灣是酷航在新加坡以外,非常重要的海外樞紐。酷航2012年6月成立,3個月後就開闢新加坡─台北─東京航線,3年來,酷航總承載近500萬人次,搭酷航進出台灣的旅客超過200萬,佔酷航近半載客量。 雖然現在受限桃園機場跑道維修,一旦2016年跑道完工後,酷航已計畫增加更多台北前往日本的航線,新加坡─高雄也將從每週3班增至Daily;同時我們正向台灣民航局申請,希望為酷航投資的酷鳥航在台開闢新航線,若計畫實現,屆時我們在台灣的服務將增至每週30班。 酷航在台灣市場透過網路與旅行社訂票的比例約為1:1,而澳洲市場有9成使用網路訂票,日本則恰好完全相反;台北與高雄的市場也完全不同,酷航台北─東京的旅客由日本與台灣各佔50%,但高雄─大阪則幾乎都來自高雄,一方面是高雄的需求很強,但或許也代表高雄對日本市場的旅遊推廣還有更多成長空間。 相較於其他家LCC,酷航最與眾不同的是使用雙走道客機,原因包括成立初期就可接收來自母公司新航的B777客機,在維修技術上也能延續;另一方面,這也為酷航帶來優勢,包括大飛機能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更寬敞的機艙空間,獨家的商務艙與經濟艙寧靜區等,所以我們已訂購全新的B787客機,除了能加速汰換現有機隊,更省油也是主因。目前新加坡─高雄─大阪已使用B787,台北也會在9╱3改用B787,屆時酷航將擁有6架B787,完成機隊全面更新,成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全機隊使用B787的LCC,未來3年內酷航的B787機隊將達到20架。 酷航業務總監 史蒂芬格林威爾

酷航算是幾家飛台灣廉航裡評價後段班的, 不管是票價、服務,以及善後處理。 但是看起來卻是活得很好的。 反觀另一家不管在票價、服務等等評價都在前三的威航, 卻早早夭折。 這是否表示, 這個市場實在不需要讓消費者太高興?

去年的文了 http://www.ttnmedia.com/magazine/frontmagazinecontrol...br=23564&contentpage=1

酷航算是幾家飛台灣廉航裡評價後段班的, 不管是票價、服務,以及善後處理。 但是看起來卻是活得很好的。 反觀另一家不管在票價、服務等等評價都在前三的威航, 卻早早夭折。 這是否表示, 這個市場實在不需要讓消費者太高興? 我認為每個公司都自己的生意手法 台灣本來就容易隨波逐流,一下子開了一大推日本線 我相信經營是要長久的.. 最後往往是走自己的路,反而活比較久 消費者也是必須注意每家公司的規則,避免造成不便與事後的抱怨

的確是去年8月2日,已經超過一年的新聞了。桃機跑道去年年底就提前修完了。裡面說的酷鳥新航線就是曼谷-台北。至於酷航那邊,高雄要增班到Daily,並沒有實現,台北線也早就改用787飛機了。日本航線增加的也就10/1每周要飛三班的札幌,為了這個新的台北札幌航線,它變成每周也要多開三班新加坡-台北。 樓上venson1981給的新聞連結有點錯誤,連結在這: http://www.ttnmedia.com/magazine/frontmagazinecontroller?func=find&magtitlenbr=23564&contentpage=1 引用新聞最好是附一下日期,否則讓人以為是現在的新聞的話,對文章內容可能會有誤解或不解。

的確是去年8月2日,已經超過一年的新聞了。裡面說的酷鳥新航線就是曼谷-台北,至於高雄要增班到Daily,並沒有實現。酷航台北線當然也早就改用787飛機了。桃機跑道去年年底就提前修完了。 樓上venson1981給的新聞連結有點錯誤,連結在這: http://www.ttnmedia.com/magazine/frontmagazinecontroller?func=find&magtitlenbr=23564&contentpage=1 引用新聞最好是附一下日期,否則讓人以為是現在的新聞的話,對文章內容可能會有誤解或不解。 抱歉囉!!感謝大家指證..誤以為是2016.8/2文章..在細看後原來是2015.8/2的舊聞..:-$:-$:-$:-P:-P:-P

酷航算是幾家飛台灣廉航裡評價後段班的, 不管是票價、服務,以及善後處理。 但是看起來卻是活得很好的。 反觀另一家不管在票價、服務等等評價都在前三的威航, 卻早早夭折。 這是否表示, 這個市場實在不需要讓消費者太高興? 威航和酷航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有沒有一個富爸爸

酷航算是幾家飛台灣廉航裡評價後段班的, 不管是票價、服務,以及善後處理。 但是看起來卻是活得很好的。 反觀另一家不管在票價、服務等等評價都在前三的威航, 卻早早夭折。 這是否表示, 這個市場實在不需要讓消費者太高興? 威航是後來來看,是不該成立 因為母公司的A330和新加坡線營運不佳也收,走下坡.本企圖想成為長線的國內第三"大"航空. 復興連二年二次出事之後成立, 成立是製造另一家類似自已復興的航空公司. 也是太晚決定要成為台灣第一家LCC.復興100%獨資

請問您是否推薦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