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晶片護照 12/29起接受換發

發布時間: 2008-11-25
推薦指數: 3.010人已投票

新款晶片護照 12/29起接受換發 http://n.yam.com/view/mkvideopage.php/20081125901252 外交部推出新款晶片護照,年底正式接受民眾申請換發。在新型查驗設備輕輕一掃描,旅客個人資料立刻顯示在螢幕上,外交部推出的晶片護照,十二月二十九號正式接受民眾換發。跟目前護照比一比,封面多了這個晶片LOGO,方便海關識別,內頁個人資料不但多了不同顏色防偽條文,右上角的光學薄膜,是最新防偽設計,小照片則是第二影像,作為二度辨識,左上方的蝴蝶圖案也是防偽功能之一。

外交部最快年底發行晶片護照,強調有助於護照防偽與國人自動通關,看似有不少便民措施。但事實上,新護照在國外上路後的爭議已一大籮筐,從新儀器辨識率容易出錯,到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問題,至今仍未消除民眾的諸多疑慮。 辨識嚴苛 錯誤率更高 首先,國外科技專家們指出,當前生物特徵辨識科技還不夠完備,機器辨識出錯的情況層出不窮。以最普遍的臉部辨識為例,由查驗員用人工辨識進行還不容易出錯,但使用機器辨識造成的「錯誤率更高」,通常的問題是辨識過於嚴苛。以德國為例,德國政府前年底開始發行電子護照,卻多次發生民眾過不了關的情況。德國當局只好發布民眾在辨識時,應遵守以下規則,包括:面對辨識攝影機時,應維持和護照照片一樣的「中性」表情,不可嬉皮笑臉,也不能露出牙齒,額頭盡量不要瀏海,並盡量露出耳朵。 成本飆漲 轉嫁消費者 其次,生物辨識科技的費用高昂,新護照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例如,英國政府核發新型生物護照後,因維護新科技設備成本居高不下,迫使英國成人護照連漲三成,飆上每本護照新台幣四千元,引發民眾怨聲不斷。第三則是個人隱私權的問題。電子護照晶片儲存肉眼看不到的檔案資料,固然可以提高辨識率,但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卻質疑,所謂「生物特徵辨識護照」,只是政府大量蒐集本國及外國人的資料,監視民眾在各地旅行的工具。廖元豪指出,「生物辨識護照無法用肉眼『一目即知』,這就涉及隱私期待的問題,恐將侵犯人民的隱私權。」但外交部官員不以為然地說:「如果查驗員不用電腦辨識,只用肉眼仔細比對相片和個人容貌,要花比較多時間『瞧人』,那麼這也算是侵犯人權囉?」 涉及隱私 更難防病毒 第四,電子護照系統本身也存在安全問題。外交部官員強調,「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因晶片記憶容量的限制,不可能遭到電腦病毒入侵。然而,德國一群電腦專家最近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破解英國護照晶片密碼,可以將病毒植入晶片,造成電腦系統癱瘓。第五,台灣當局規範相關護照晶片的使用方式,尚未完成立法程序。外交部雖已提出《護照條例修正草案》並交付立院審查,但目前尚未三讀通過,生物辨識資料要存入護照晶片內,仍缺法源依據。

請問您是否推薦這篇文章?